福州線面煮法,絕對好吃的簡單線面煮法
【資料圖】
面食是從古至今都流行的一種美食,不過在時間長河中不斷經過能人的改造,面也開始有著不一樣的表現外貌以及口感。線面是其中既考驗廚師功力又考驗手法的面食,如今的線面在各大餐廳以及街邊小吃都是非常流行的。
那么,本期一起了解福建小吃線面的煮法。
福州線面是福建省傳統的漢族小吃,屬于閩菜系。福州面線起源于南宋時期。生產福州線面較為有地理標識的產地有連江丹陽、福州后嶼、閩候等地,它以“絲細如發、柔軟而韌、入湯不糊”而聞名,但隨著街區改造和傳統工藝的不便產量減小很多(現在有制面機,但真正好的還是手工線面)。
選精白面粉為原料,佐以鹽、薯粉、生油,調勻拌攪,經和面、揉條、松條、串面、拉面、日曬等若干道工序而成。成品分為兩種:一為“特線面”,稍粗,直徑在0.7毫米以內,通常用來炒食;一為“面尾”,這才是福州人通常意義上的線面,直徑在0.6毫米以內。
面架上的線面最長可達7米,挽好的福州線面拉開最長長度可達2米,細僅0.6至0.7毫米直徑,挽面時在面頭上扎上紅線,由于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,又叫“長面”和“壽面”。由于福州話“長面”和“長命”諧音,故福州人又叫它“長命”。
在福州地區,線面廣為民眾喜愛,大年初一,人們都要吃一碗線面,祝福健康長壽。線面還有以下別稱:祝壽送線面稱“壽面”,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,佐以蛋酒、雞湯而稱“誕面”,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“喜面”,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款待,謂“太平面”。
福州線面生產,始于南宋,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。福州線面截面為圓形,細度為0.7毫米,長度為7米左右。原料以精粉或專有面粉,輔以鹽、薯粉、生油、雞蛋等。適合老人小孩食用。每100公斤面粉可制作線面120公斤左右。品種有:銀絲線面、雞蛋線面、龍須線面和線尾面。
線面手工制作時間長達9小時,經和面、揉條、松條、串面、拉面等7道工序,具有煮時不糊,柔韌滑潤,嚼不粘齒,牽絲縷縷的特點。宋代名詩人黃庭堅的《過土山寨詩》:“湯餅一杯銀絲亂,牽絲如縷玉簪橫”,說的就是線面。福州線面始于南宋,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;民間對線面的制作流傳著一段神話故事。
你可能也喜歡:
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,你知道嗎?
帶你走進福建,閩菜的精華是什么?
福建漢族名菜:半月沉江
兼容古今中外的福建飲食文化
知識綜合
更多百科綜合
更多
城市風情:細數沈陽地標建筑
- 07/09 城市風情:細數沈陽地標建筑
- 07/09 不同地區的方言:桂林語言文化
- 07/09 盤點沈陽明星藝人都有哪些
- 07/09 帶你了解南昌的宗教信仰
- 07/09 深受桂林人喜愛的:彩調劇
- 補辦個新駕駛證舊的還能用嗎 補辦個新駕駛證舊的還能用嗎多少錢
- 駕校報名考c1可以開什么樣的車子 駕校報名考c1可以開什么樣的車子呢
- 耶倫訪華結束(耶倫訪華結束了嗎)
- c1考了駕照多久能上高速 c1駕照考完多久可以上高速
- c1駕照扣12分如何處理 c1駕證扣12分會咋樣
- 痛心!他已確認遇難,女友:本打算回去結婚
- 鄭州1億元家裝消費券使用商家名單(鄭州1億元家裝消費券使用商家名單)
- 環球快播:苗族民間的藝術奇葩“反扳木鼓舞”
- 今日熱聞!回族“油香”習俗與文化
- 華麗的苗族銀飾文化
- 當前動態:漢族傳統刺繡工藝-顧繡文化
- 傳奇色彩濃郁的苗族醫藥文化
- 被譽為“民族藝術之花”的苗族蠟染文化
- 全球熱門:“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”-漢族服飾文化